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浙科生活 >> 新闻动态 >> 正文

两度获习主席复信!浙科大国际校友米莱以汉学为桥,架起中非文明互通之路

2025-11-15    访问量:

11月14日至16日,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,“创新引领 数智赋能——让中文零距离”的主题正成为全球文明对话的生动注脚。大会前夕,来自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给习近平主席写信,分享汉学研究心得,我校津巴布韦籍校友米莱(TUNGAMIRAI ERIC MUPONA)便是其中之一。近日,习近平主席的亲切复信,赞赏他们在文明互鉴中的积极作用,勉励青年汉学家“与汉学结伴、和中国同行”,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,这让米莱与所有青年汉学家们备受鼓舞。

这已是米莱与习近平主席的第二次书信共鸣。回溯2021年,作为国际青年领袖项目代表的他,就曾参与起草致习近平主席的书信并收到回复。“习主席勉励我们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、收获友谊、共同成长,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”,这句嘱托成为米莱在华求学时光的理想坐标。在浙江科技大学就读期间,米莱曾任校国际学生学生会主席,创建首个国际志愿者服务平台“留下带路-APL”,荣获上城区公民警校优秀学员、“最美大学志愿者”等荣誉称号,在志愿服务中崭露国际青年力量。现任中津交流中心副主席、赛诺爱非(上海)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的他循着“五进”实践路径走进中国乡村,将“到乡村去”刻成中非交流最鲜明的标签,用脚步丈量中国农村发展的鲜活实践。

从校园到国际舞台,米莱的文明传播之路从未停歇。在华学习期间,米莱结合在华所见所闻所感,录制《老外看点》系列节目,在哈拉雷非洲论坛与中非未来领袖对话中积极发声,更走进津巴布韦国家电视台,向非洲观众生动讲述中国乡村振兴故事。“除了‘读懂中国’,我们还肩负着将所学所见分享给同胞与世界的使命”,米莱说,“青年汉学家不能只把想法写在书本上,要以新视角解读中国,让中国智慧真正走进社会”。

如今,带着习主席“向世界介绍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”的殷切期许,米莱的梦想愈发清晰:继续深耕中国农村与现代化建设研究,将习得的“中国智慧”带回故乡津巴布韦,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。

米莱的成长轨迹,正是浙科大国际学生培养的生动缩影。学校通过进阶式国情教育理论课程、多元化实践平台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,让无数像米莱一样的国际学子从“认识中国”走向“传播中国”。这份跨越国界的信任与嘱托,不仅是对米莱个人的激励,更向全体国际学生发出号召:以汉学为媒,以实践为翼,深入了解中国,争做文明互鉴的青春使者,让中外文化在交流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。


国际教育学院

2025年11月15日